千里鶯啼綠映紅,水村山郭酒旗風。
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。
——《江南春》唐 · 杜牧
雨水,是春季的第二個節(jié)氣。期間氣溫回升,空氣濕度增加,但氣溫仍不穩(wěn)定,可能出現(xiàn)倒春寒現(xiàn)象,風力相對較大。
本次的節(jié)氣科普,將為大家介紹食物腐敗背后的微生物原理。
食品腐敗變質是微生物、酶活性及物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其中微生物占據(jù)主導地位。細菌與霉菌是腐敗過程中的“主力軍”,它們通過分解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,產生氨、硫化氫和有機酸等異味物質,改變食物性狀。表格中梳理了常見腐敗菌和腐敗現(xiàn)象:
霉菌(如青霉、曲霉)則擅長分解碳水化合物,偏愛在面包、谷物等食物上生長,通過分泌淀粉酶、纖維素酶等將淀粉、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降解,導致霉斑和結構軟化。酵母則在含糖量高的環(huán)境(如果汁、煉乳)中繁殖,引發(fā)發(fā)酵產氣、質地黏稠化及酸敗異味。
圖:食物中的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原生動物和藻類(圖源:Food Microbiology. 2022 Mar;14.)
變質的機制
The mechanism of food spoilage
代謝活動:產生氣體(如CO?、H?S)、酸、醇、醛、酮、硫成分和氨,導致包裝膨脹及以異味擴散(例如,調味品和醬汁的膨脹);
酶促降解: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產生苦肽(乳制品);脂肪酶水解脂肪釋放游離脂肪酸(液態(tài)奶);果膠酶破壞植物細胞壁(果蔬);
次生代謝物:某些菌種分泌色素(如假單胞菌致奶酪變色)或毒素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),降低食品安全性;
生物量的直接影響: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菌膜或胞外多糖,導致食品渾濁、質地黏滑(如飲料變質)。
圖:微生物致食品變質的機制(圖源:Nat Rev Microbiol 22,528–542(2024))
預防措施
了解了食物腐敗背后的微生物原理,我們便能更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,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溫控保鮮:低溫冷藏或冷凍可有效抑制多數(shù)嗜溫微生物生長和酶促反應,顯著延長保質期;
密封保存:減少微生物與食物接觸,降低污染風險。同時阻隔水分和氧氣,防止因水分變化和氧化導致的食物變質;
加工處理:殺菌消毒是延長食品保質期的關鍵。
比如,添加符合國家標準的防腐劑(如苯甲酸鈉、山梨酸鉀、硝酸鹽等)或天然抑菌物質(如細菌素、海藻糖和甘露聚糖等)以抑制微生物生長;采用高溫滅菌,使微生物蛋白質變性、核酸降解;運用輻照處理,借助電離輻射破壞微生物DNA結構實現(xiàn)殺菌。
理解食物腐敗背后的微生物原理,科學地儲存和處理食物,不僅能延長食品保質期、減少食物浪費,還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健康,從源頭規(guī)避食源性疾病。
漢寧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”科普是漢寧化學推出的關于微生物的科普欄目。我們將以中國傳統(tǒng)的二十四節(jié)氣為時間線,定期推出微生物相關主題的科普短文。“四季有序,萬物有時”,讓我們“寄知識于時節(jié)”,一起探索微生物世界:漢寧與您應時相約、不見不散!